看着长子弓着背在餐桌上刷模拟卷,我忽然想起他在幼儿园第一次参加听写测试的模样。
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成长印记,一步步将我们推到了今天:几周后,他将迎来人生首场国考——新加坡小学离校考试(PSLE)。
我从未真正准备好面对这一刻,却又仿佛早已为这一刻准备了太久。
入学第一天的啼哭、小三分级考试的紧张、某次险些不及格的惊险,就连此刻他奋笔疾书的侧影——所有记忆如潮水般涌来。
多年前当我还是理想主义的新手妈妈时,PSLE的阴影就已笼罩下来。亲友们不断告诫:这场考试会吞噬一切,因为它直接决定孩子的升学命运。
我曾发誓绝不卷入应试教育的黑洞。
我幻想像庆祝他蹒跚学步、牙牙学语那样,为这场国考欢呼喝彩。无论结果如何,这都只是人生旅途的一个路标。
所以在大考临近时,我们约定不互相施压,而要像以往任何挑战那样共同面对。
PSLE何尝不是对父母的考验?它能否动摇我坚信的成功理念——成功不该只是漂亮的成绩单和奖牌?
我会否在压力下沦陷,痴迷于分数和"名校",只为让他在教育体系中占得先机?
走出自己的节奏这场考试教给我们最难的功课,是学会关注当下,专注目标。
社交媒体的比较文化无处不在:Facebook家长群裡,素未谋面的人们互相比较成绩、争抢补习名师、讨论直通车计划(DSA)。
这些看似好意的交流,往往酿成恶性竞争。DSA过程尤其令人窒息——偏心的教练、忿忿不平的家长,让简单事情复杂化。
永远能听到这样的对话:
"为什么别人孩子都能拿AL1-3,我家孩子就不行?"
"某某家的孩子居然进了二面,我儿子明明更优秀为什么落选?"
这些匿名帖子总让我陷入焦虑的漩涡。最荒谬的是,我们竟为陌生人的成绩感到恐慌。
当儿子回家说:"妈妈这次科学模拟考平均分是AL3,我只考了AL5,完蛋了!"——这种比较心态的毒性令人心惊。
我不断提醒他:忘记别人,只超越自己。如果上次是AL4,这次就争取AL3,无关他人分数。
我告诉他: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赛道和步调。尽力而为,问心无愧。他虽明白这个道理,却仍难摆脱比较心态。
"可是大家整天都在讨论这些啊妈妈。" 但当我劝他别在意他人时,他总会松一口气。
看见更远的风景"多一个选择总不是坏事"——这是我儿时常听的话,如今我也这样告诉孩子。
但这一切真的值得吗?
每天九小时的课业已经精疲力尽。或许,安心参加考试,坦然接受结果就足够了。
毕竟中学只是通往O水准考试的跳板(2027年起将改为新加坡-剑桥中学教育证书考试),而大学之路还很长。
PSLE成绩决定中学去向,但不决定能否升学。无论去哪所中学,所有学生最终都要参加SEC考试。
我们被"力争上游"的观念驯化太久了。但代价是什么?
让12岁的孩子被补习班压垮,熬夜苦读,为差几分痛心疾首——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教育吗?
学习是终身事业,PSLE只是第一个里程碑。12岁的人生本该有更多值得欢呼的精彩。
美好生活不止是高薪工作。家庭、健康、快乐、爱好、朋友——这些才是幸福的底色。
成年人往往事后才悟透这个道理,却在追逐分数的路上轻易遗忘。
点亮日常微光宏观视角帮助我们调整期待,微观细节则抚平情绪。我们用每日仪式感对抗焦虑。
接放学时,我总会问:"今天有什么开心事?"最近他常说:"休息时踢进一球!"或者"体育课学了Golden舞蹈!"
我们规划放学后的时光:他想吃零食、看漫画、弹钢琴、玩飞盘、学外语;我去健身、游泳、煮低因咖啡。
我们学会聚焦那些让生命发光的碎片:让人开心的事物、时刻、活动和重要的人。
有趣的是,虽然考试的是儿子,但我这个PSLE新手妈妈同样在灼热的氛围中学习如何用智慧和优雅度过这段时光。
这场大考,何尝不是给父母上的关于人生视野、价值排序与幸福定义的必修课?
本文来自作者[admin]投稿,不代表蜀桥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sqkcsj.com/zzzl/202509-4149.html
评论列表(4条)
我是蜀桥号的签约作者“admin”!
希望本篇文章《【家长必看】小六会考不只是孩子的战场,更是我们为人父母的“终极考验”!》能对你有所帮助!
本站[蜀桥号]内容主要涵盖:本站内容主要涵盖
本文概览:【编者按】当孩子第一次握笔写下歪歪扭扭的拼音时,谁能想到转眼就要面对人生第一场大考?这篇新加坡妈妈的手记戳中了千万家庭的软肋——我们究竟是在培养考试机器,还是在养育完整的人?PSLE(小学离校考试)就像一面镜子,照见教育的焦虑与反思。当全城陷入"升学军备竞赛",这位母亲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