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总结2025年的国民情绪,我大概会选择"焦虑"。空气中有一种我无法完全忆起的气息,那种躁动若你站在稍远处翻阅历史书页,或许会显得相当刺激或迷人,但亲身经历则截然不同。
像我这样的人,可能也包括你,都是在更稳定可靠的世界里成长起来的,那时所有人和事都按部就班。所以我们很难适应这个历史重演的时代。
英国国内那段逝去的岁月——从1985年矿工罢工结束持续到2008年次贷危机——是我们自我安慰"事情总会自行解决"的时代。我们告诉自己情况可能会好转;毕竟你也做不了什么,不如顺其自然。没人想像认为天要塌下来的小鸡利肯那样惊慌失措。
这种自满情有可原,因为在那个被我们误认为会永远持续的特殊过渡期里,事情往往确实会自行解决,或至少看似如此。
如今回看1990年代英国的重大忧虑显得多么古怪!让我们回顾三十年前的1995年重大新闻:尼克·利森搞垮巴林银行,埃里克·坎通纳在塞尔赫斯特公园飞踢球迷,酒吧首次在周日下午营业,戴安娜王妃接受《全景》采访。种族冲突和经济阴霾已被遗忘,成为过去。意识到这就是那个"只会越来越好"的世界,真令人眩晕。
那是约翰·梅杰政府不断陷入危机的时期。如今人们不禁要问:到底是为了什么?
诚然,往往是无聊时代里的无聊之人将我们带到了现在的位置。随后托尼·布莱尔的第一个任期也极其乏味,至少在国内方面如此。但在那层迷雾之下,它撕裂并摧毁了延续数个世纪的重要宪政结构。我们转移视线,沉迷于《老大哥》和埃米纳姆,以至于我们安逸依存的基础被无聊地粉碎。例如净移民人数从1997年的4.8万增至2007年的27.3万,这反映了无人关注的枯燥政策的累积影响。这些结果有可能自行解决吗?
我们现在身处何方?2008年后的岁月愈发充满敌意和动荡。我们很容易固守幻想,想象我们会以某种方式飘回安全的时代。也许这都是我们的想象——毕竟我们仍然(大多)在一个富裕虽紧缩的社会里过着平静的生活。
但我担心我们正处在动荡与剧变回归的起点,我们的根基已严重削弱。世界政治正滑回帝国时代,最大的不同在于这次我们没有帝国。我们回到了莎士比亚历史剧的世界;无休止的战斗、逆转、虚假希望,宿敌之间的奇特联盟。它持续轰鸣,小人物在浪潮中颠簸,抓住所能获得的任何慰藉浮木。
这并不罕见。翻开任何历史书。这才是事物的自然状态。
当工党去年上台时,我们曾大肆嘲笑像奥托·英格利希这类小丑人物,他在推特上矫情地说"安静"将是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变化。安德鲁·马尔在《问答时间》中说:"这是我们许多人生命中第一次,英国看起来像个小而宁静的避风港。"他不如直接挂个霓虹灯牌写着"听天由命"。
但是。如果我们诚实而宽容——我确实偶尔会有这两种情绪——我们这些与这些蠢人同代的人能够理解这种冲动,理解他们渴望相信我们青年时期那种表面宁静会回归(即使那至少部分是虚幻的)。
现在连托利党现代化者芬克尔斯坦勋爵都承认他一直心存疑虑,他在《泰晤士报》上撰文谈及2025年暗流涌动的氛围。"人们不能互相包容让我困惑,"他说。就字面而言,这句话令我恐惧;一个如此脱离人类基本现实的人竟然曾依附于保守党。但我也理解,因为我也来自那个世界,来自那个失落的"人类一家亲,库姆巴亚,一切都会好"的时代。
相信方便或令人安心而非真相的事情很好,只要你能承受得起。当你承受不起时还继续相信就是灾难性的。据我们所知,2025年的英国对2055年的英国人来说可能像天堂。而这才是最可怕的。
本文来自作者[admin]投稿,不代表蜀桥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sqkcsj.com/qwds/202509-3720.html
评论列表(4条)
我是蜀桥号的签约作者“admin”!
希望本篇文章《英国究竟哪里出了错?》能对你有所帮助!
本站[蜀桥号]内容主要涵盖:本站内容主要涵盖
本文概览: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总结2025年的国民情绪,我大概会选择"焦虑"。空气中有一种我无法完全忆起的气息,那种躁动若你站在稍远处翻阅历史书页,或许会显得相当刺激或迷人,但亲身经历则截然不同。像我这样的人,可能也包括你,都是在更稳定可靠的世界里成长起来的,那时所有人和事都按部就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