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你准备好了吗?”几周前,一位友善却过分乐观的朋友带着真切的关切神情问我。但我并非即将搬家、结婚、开始新工作或生孩子——这些倒都值得她担忧。相反,朋友是在提醒我做好心理准备,以面对出版书籍时必将承受的审视目光。
人们常将书籍问世比作分娩——经过一段基本属于私密状态的孕育期后终于降临世间。但裹在柔软毯子里、备受期待的新生儿父母总能获得无条件的祝福,而用纸张制成、封装在硬质书壳中的作品创作者却未必能享有这般礼遇。
直到1936国王表妹亚历山德拉公主出生前,英国法律都规定王室成员分娩时必须有一位政府官员在场。王室女性(尤其是女王)在众人注视下分娩的传统,是为了避免万众期待的继承人出现任何欺诈行为——比如用难以辨认的女婴偷换众人期盼的男婴。若性别符合预期,人们又会立刻开始揣测:这个孩子会茁壮成长吗?会作为 memorable 的历史人物被铭记?还是会湮没于永恒的尘埃?虽然这种习俗最终因过度侵犯隐私而被废除,但作家却矛盾地既渴望自己的作品能公之于世,又害怕面对难以预料的评价。
考虑到书籍被出版商采纳的概率不足1%,能够成功付印的幸运本身理应成为主导情绪。但用一句本该被编辑删掉的陈词滥调来说:作家们难免会怀疑自己是否"许愿时该更谨慎"。一条评论就足以毁掉整天心情——无论它是出现在权威文学刊物上,还是化作亚马逊图书页面评分系统里一条低分评价,配着题为"别浪费钱买这垃圾"的评论。
我对此有切身体会。即便是一个普通读者的看法也可能带来毁灭性打击。我的作家祖父有次乘火车回家时,难得遇见对面座位上的陌生人正全神贯注读他的书,边翻页边赞许地点头。当那人起身上厕所把书留在座位上时,祖父迅速在扉页题词:"致欣赏它的读者——来自更感激的作者"。但当读者返回后继续阅读却未注意到扉页新增的个性化留言时,这位先前的崇拜者突然莫名暴怒,愤然起身推开车窗,将冒犯他的书狠狠扔过铁轨,坠入飞逝草场中的遗忘之境。祖父始终沉默不语,只盼列车尽快到站,好让自己也消失在青草萋萋的以太之中。
但比遭受审视更糟的是根本无人问津。多年前我处女作出版那天清晨,在还没学会借着手机微光查看书评的年代,我成为镇上报刊亭的首位顾客。快速翻阅所有报纸后,发现没有任何专栏提及我的作品。
但转机犹在。我注意到邻街书店橱窗最角落隐约露出我作品的一角。我佯装惊喜与谦逊走进店内,以为其他副本早已堆在柜台后静候抢购热潮。我表明自己是作家,确切说是橱窗里那本书的作者!很乐意签名售书。随后出现短暂静默——伴随着烦躁的嘟囔声,店员恼怒地爬进橱窗展位,从那本几乎被奈杰拉女神新晋畅销书淹没的展示品中抽出孤本,递给我颤抖签名。书店对焦虑待产的作者而言总是情感危险区,应当绕道而行的地方,因为那里每本书都在尖叫着"竞争对手"。
如今进入出版前迷茫期的最后阶段,我根据经验悟出另一件事:绝对不要重读自己书的任何字句。问世时刻迫在眉睫,而今已无力作出任何更改。
本文来自作者[admin]投稿,不代表蜀桥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sqkcsj.com/qwds/202509-3691.html
评论列表(4条)
我是蜀桥号的签约作者“admin”!
希望本篇文章《出版书籍与生育的相似之处》能对你有所帮助!
本站[蜀桥号]内容主要涵盖:本站内容主要涵盖
本文概览:“你准备好了吗?”几周前,一位友善却过分乐观的朋友带着真切的关切神情问我。但我并非即将搬家、结婚、开始新工作或生孩子——这些倒都值得她担忧。相反,朋友是在提醒我做好心理准备,以面对出版书籍时必将承受的审视目光。人们常将书籍问世比作分娩——经过一段基本属于私密状态的孕育期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