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国文坛没有像法国小说家米歇尔·维勒贝克这样的作家。我们因此处境更糟。他的小说将大量惊世骇俗的性描写与关于上帝、宗教和爱情的优美文字相结合。英国出版界绝不会容忍这样一位作家:他是白人、男性、极度异性恋者,支持基督教反对伊斯兰教,书写男性生存状态,并且或许最具争议的是——抨击现代女性主义。
或许他们认为英国人不擅长处理抽象议题。盎格鲁-撒克逊思维确实更倾向于坚持日常实用性;我们难以应对《基本粒子》这类作品中存在的真理。该书写于2002年,开篇第一页就呈现了主人公(也是我们所有人)面临的处境描述:
维勒贝克书写的是法国,但他的描述几乎适用于所有欧洲国家,尤其是英国。这是我们所有人都生活在其中的世界,而维勒贝克是为数不多能直面并真实呈现这一现实的作家。
除了轻佻的性描写、SM与群交场景,他还以尖锐笔触书写安乐死及随之而来的对老弱者的漠视。他像A-10攻击机扫射塔利班般抨击社会女性化趋势:拒绝相信堕胎是重要而美好的制度,也不认为事业替代生育是幸福的秘诀。
我尚未见过哪位作家能如此敏锐地探讨人们逃避亲职的深层影响。他书写的不是对GDP的影响(这似乎是主流视角的主要关注点),而是探讨这对人类灵魂、善良、爱与温柔意味着什么。
由此可见,对许多人而言,维勒贝克身上带有令人不安的天主教作家气息。无人确切知晓他的宗教立场。我认为连维勒贝克自己都不确定。他绝非实践型天主教徒。
正如网络杂志《Compact》所言,2019年作品《血清素》通篇都是对现代性之恶劣的见证——"经济自由主义无休止的扩张,及其无情逻辑对我们爱情与性生活领域的渗透"。然而该书最后几页笔锋一转,阐述了维勒贝克口中"个体自由、开放人生、无限可能之幻觉"的唯一解药:
在虚构作品之外,维勒贝克似乎执着于西方(即天主教)宗教的衰亡。他的论文《与杰弗里·勒朱恩的对话》发表时,正是为了回应这个问题:"恢复天主教昔日荣光能否修复我们受损的文明?"在与这位常被贴上"极右翼"标签的争议性法国编辑的对谈结尾,两人得出了共同答案:"在这一点上我们达成共识,答案其实更简单,几乎显而易见:是的。"
但这绝非你在英国会常听到的建议,也不会在水石书店里找到。相反,当我们滑向自我毁灭时,只能沉浸在莎莉·鲁尼、扎迪·史密斯和伯纳丁·埃瓦里斯托的沉思中。
维勒贝克将"人类灭绝"描述为"非商业大片",而是"相当黯淡的景象",其形式类似新冠疫情中的见证:"个体孤立生活在自己的囚笼中,与同伴没有肢体接触,仅通过电脑进行少量交流,然后越来越少。"法国和英国都将继续恶化。但至少法国会因维勒贝克而对此有所思考。与我们不同。
本文来自作者[admin]投稿,不代表蜀桥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sqkcsj.com/dasdq/202509-3753.html
评论列表(4条)
我是蜀桥号的签约作者“admin”!
希望本篇文章《英国的侯麦贝克在哪里?》能对你有所帮助!
本站[蜀桥号]内容主要涵盖:本站内容主要涵盖
本文概览:英国文坛没有像法国小说家米歇尔·维勒贝克这样的作家。我们因此处境更糟。他的小说将大量惊世骇俗的性描写与关于上帝、宗教和爱情的优美文字相结合。英国出版界绝不会容忍这样一位作家:他是白人、男性、极度异性恋者,支持基督教反对伊斯兰教,书写男性生存状态,并且或许最具争议的是——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