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拉维夫——研究人员通过CT扫描和3D建模技术研究了一具儿童骨骼后指出,现代人类与尼安德特人的交流时间比此前认知的还要早10万年。他们认为这个孩子是两个不同族群通婚的产物。
根据近期发表在同行评审期刊《人类学》上的研究,这名儿童约14万年前被埋葬在以色列的一处洞穴中。由于未能从化石遗骸中提取古DNA,无法确认孩子的起源,但科学家表示骨骼的微观特征显示其同时具备两个族群的特质。
1931年这些骨骼从以色列北部的斯虎尔洞穴首次出土时,考古学家就发现该儿童既不属于从非洲迁徙至该地区的智人,也不属于来自欧洲的尼安德特人,最终认定这是当地的一个独立物种。
但新型3D建模技术使研究人员能够观察到以往难以辨识的颅骨微观特征,包括内耳结构和脑部供血血管的印记等标志性 traits。
通过对比智人与尼安德特人的已知特征,研究人员得出结论:这个孩子是两族通婚的后代。
该研究首席专家、特拉维夫大学考古与人类进化教授以色列·赫什科维茨解释道,此前已知最早的两族通婚证据出现在约4万年前的中欧地区。
新研究不仅揭示了两族开始互动的时间线,也为理解他们的关系提供了线索。赫什科维茨表示:"我们现在可以确定,智人与尼安德特人从约14万年前就开始了广泛交流,且两族"实现了和平共处,没有发现敌对冲突的证据"。"
赫什科维茨指出,通婚现象以及共有的墓葬文化、工具制作等实践,挑战了"智人因最终取得统治地位而对其他人类群体具有排斥性"的固有认知。
未参与研究的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人类起源进化生物学家帕斯卡·加尼欧表示,没有DNA证据仍无法最终证实这是混血人类,但3D建模揭示的骨骼内部结构和多项特征支持了杂交假说。
研究人员对儿童颅骨和颌骨进行了数千次独立扫描,最终构建出化石的虚拟3D模型。该模型使得分析颅骨内部精细结构成为可能——例如血管在颅腔内壁留下的印记。
赫什科维茨解释说,虽然部分沟回肉眼可见,但3D扫描能让人像观察"河流支系"般清晰看到血管网络。由于尼安德特人与智人大脑形态差异导致供血需求不同,其血管模式存在显著区别。
加尼欧指出,虚拟建模重建的颅骨比早期用骨骼和石膏复原的模型更精确,新重建模型呈现出的细长形貌更符合尼安德特人特征。但他同时表示,详细重建仍未能解答诸多疑问:孩子的父母是否也是混血?还是一方为尼安德特人另一方为智人?这个孩子(或其他遗骸)为何被葬在洞穴中?
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网络考古学教授托马斯·利维称赞该研究采用的3D模型技术令人印象深刻。未参与研究的他表示,科学可视化技术的进步使标本测量与对比更加精确,也为考古学家提供了重新检视早年出土文物结论的新机遇。
斯虎尔洞穴是该地区三处代表性古遗址之一,保存着旧石器时代中期(距今超10万年)世界上最早的有意识墓葬遗存。每个遗址都发现了多组遗骸,部分遗骸至今仍在使用微型钻头进行精细发掘,未来可能提供更多线索。
在古代,以色列是连接尼安德特人与智人的陆桥和互动枢纽。赫什科维茨表示,由于智人最终在该地区乃至全球取代了尼安德特人,许多人推测他们的互动充满暴力冲突,认为智人应对尼安德特人的"完全灭绝"负责。
他强调:"斯虎尔遗址告诉我们,智人并非凶残好斗的生物,而是能够与其他族群和平共处的物种。人类持续至今的攻击性行为是近期出现的文化现象,而非生物学根源决定的。"
本文来自作者[admin]投稿,不代表蜀桥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sqkcsj.com/dasdq/202509-3325.html
评论列表(4条)
我是蜀桥号的签约作者“admin”!
希望本篇文章《古代儿童遗骨显示人类与尼安德特人杂交时间或早于预期》能对你有所帮助!
本站[蜀桥号]内容主要涵盖:本站内容主要涵盖
本文概览:特拉维夫——研究人员通过CT扫描和3D建模技术研究了一具儿童骨骼后指出,现代人类与尼安德特人的交流时间比此前认知的还要早10万年。他们认为这个孩子是两个不同族群通婚的产物。根据近期发表在同行评审期刊《人类学》上的研究,这名儿童约14万年前被埋葬在以色列的一处洞穴中。由于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