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国的生育率正在急剧下降。如今每位女性平均生育1.44个孩子,创下有记录以来的历史新低。在千禧一代中,30岁未生育不再罕见而成为普遍现象:1990年出生的英国女性有半数在30岁时仍未生育,这个比例是其母亲一代的两倍。许多夫妇最终仍会生育,但更晚更少。我们正迈向一个年轻人不足的未来;劳动力短缺、经济停滞、公共服务衰退和社会疏离将引发慢动作的社会崩塌。这是个阴郁却现实的未来图景。
人们总将生育危机归咎于经济压力、高昂房价、气候焦虑或缺乏普惠托育服务。这些确实是现实压力,但多数情况下只是合理化解释而非根本原因。更令人不安的真相是:许多现代自由主义群体根本不愿被生育之事困扰——至少现阶段如此,有些人甚至永远不想。为人父母的责任被不断推迟给"未来某个准备好放弃周末假期的自己",而那个"未来"往往永不来临。
他们想要旅行、聚餐、运动、慵懒的周末赖床、酒吧小酌、登山探险或电子游戏。简言之,他们想要"享受生活",且不愿放弃这种生活。因为养育子女并不光鲜——意味着喂食、沐浴、清洁、安抚、穿衣、管教和陪伴幼童。这些重复性劳动往往令人精疲力尽,偶尔甚至麻木心智,绝非印加古道徒步那般诗情画意。
许多千禧一代(我怀疑Z世代更甚)不断推迟生育抉择。当下何必自扰?在将个人幸福置于首位的文化中,生育——尤其是早早生育——显得如同怪异非理性的决定。人们总说"再等等",但生育窗口持续收窄,生理规律从不会耐心协商。
并非生育成为禁忌,远非如此。只是它已被框定为众多生活方式选项之一,如同决定是否移居乡村、选择纯素饮食或从安卓转投苹果。但正如东萨里医院助产士在我第一个孩子出生时提醒的:不同于手机或新饮食法,生育没有退货政策。更重要的是,拖延过久,选择权可能就此丧失。
透过纯粹个人主义棱镜审视,生育毫无意义:它造成经济负担,摧毁社交生活、睡眠质量、兴趣爱好、饮食规律、度假安排,甚至可能影响事业发展。这是一项没有明确终点、无法保证回报的承诺。若想要更低维护成本、更短生命周期且绝对忠诚的关爱对象,不如养狗。
然而。作为拥有两个孩子的千禧一代父亲,我逐渐意识到整个认知框架都是错误的。根本问题不在经济或生理层面,而在哲学层面。
孩子不是产品升级或"人生下一步",更非生活品质的装饰品。简而言之,他们是人性核心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这正是不孕症令人绝望的原因——这种缺失并非表面损失,而是存在性缺憾。
当然,并非人人都能生育,人生意义可通过其他方式实现。但请容我冒昧直言:对绝大多数人而言,没有任何事物能替代生育带来的体验。
以等待"完美时机"为借口无限推迟生育,实则是放弃生命中最深刻最具变革性的体验。在这个世俗时代,孩子的降生或许是普通人最接近超越性的时刻。这并非比喻——你与伴侣几乎从无到有地创造了一个既属于你们又完全独立的生命,这个生命将存在数十年,拥有自己的思想、恐惧、抱负与挫折。
你会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,也会发现陌生的新奇特质。这种体验神秘、动人且令人沉迷。事实上,正是对这种潜能的沉迷吸引我投身教育并坚守至今。
是的,生育改变一切。孩子将你原有的生活击得粉碎:周末不再属于你,无法随意抽身,生活变得混乱疲惫且时常令人恼火。但当我回想生育前的生活,虽轻松却奇异般空洞——我有时间、能安睡,但一切都被无意义的薄雾笼罩,那种漫无目的的自我沉溺式焦虑从未真正消散。
孩子能终结这种状态。因为他们迫使你停止自我中心式的生活,要求你关注并非因为他们需要依赖,而是因为他们真正脆弱。他们比你更重要——认识到这点,你会发现比舒适或选择更深刻的存在意义。
纯粹追求个人幸福的人生终究是渺小的——有限、脆弱且渐逝。孩子则相反:他们让你超越自我,不仅赋予你目标,更让你成为被需要的存在。
生育具有现实意义:文明需要传承,直白地说——需要有人支付你的养老金。但更重要的是,孩子让世界重焕美丽:他们的好奇心更新世界,他们的喜悦重构认知,他们提出你遗忘的问题,他们提醒你世界值得关怀。
所以不要等待完美时刻,不要为多一个旅行夏日或无婴儿车的假期而拖延,不要等到"万事俱备"——生活永远准备不完。生育吧,因为他们将粉碎你的自我沉溺,正如C.S.路易斯所言:养育子女并非对人生事业的干扰,而是最重要的事业本身。
本文来自作者[admin]投稿,不代表蜀桥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sqkcsj.com/cskp/202509-3686.html
评论列表(4条)
我是蜀桥号的签约作者“admin”!
希望本篇文章《不要等待“合适时机”才要孩子》能对你有所帮助!
本站[蜀桥号]内容主要涵盖:本站内容主要涵盖
本文概览:英国的生育率正在急剧下降。如今每位女性平均生育1.44个孩子,创下有记录以来的历史新低。在千禧一代中,30岁未生育不再罕见而成为普遍现象:1990年出生的英国女性有半数在30岁时仍未生育,这个比例是其母亲一代的两倍。许多夫妇最终仍会生育,但更晚更少。我们正迈向一个年轻人...